展览日期:2013年1月26日 – 2013年3月31日
开幕时间:2013年1月26日
展览地点:上海外滩美术馆 (上海)
策展人:Karen Smith
艺术家:段 建宇、胡 晓媛
展览海报
醍醐——段建宇、胡晓媛双个展简介
上海外滩美术馆将于2013年1月26日起推出段建宇和胡晓媛的双个展《醍醐》,由凯伦史 密斯(Karen Smith)策划。
《醍醐》将两位极具个人色彩的中国艺术家段建宇和胡晓媛的作品同台呈现。两人恰巧同为 女性艺术家,作品情感鲜明,融合了各自的生活经历、个人背景、成长环境及各自同辈人的 抱负:段建宇生于1970年,199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;胡晓媛生于1977年,2002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。
除了都是女性之外,若还要从两位艺术家身上找出什么共同点,那就得数社会看待女性的眼 光及相应地艺术界对女性艺术家的预期。我们可以从其作品中看出两人处理这些问题的不同 方式,而其艺术表达的立意也毫不相干。段建宇是现今国内最出色的画家之一,她的视觉语 汇初看简单,好像小孩子的嬉戏之笔,实则构建了一套极致精密的体系来捕捉她对世界的敏 锐洞察:浑然一位当代孟子。胡晓媛的创作跨越多媒介,尤其擅长录像,为观者调配感性体验,以最简洁的事实信息创造最强烈的情感冲力。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在此相遇,共同给予无 数可供冥想的思考,而观者则无意识地被直接吸引其中。
段建宇的绘画围绕着艺术家自己创造的个人宇宙而展开,她的艺术语言就像是一种“情感密 码”。这种“密码”通过运用为来自不同地域及文化背景的观者所熟悉的形象而编成,但同 一种优雅的“中国式”乡音结合起来,关切当下的生活。段建宇的个人写作是其绘画的灵感 源泉,她用文字声张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。她的画作展示了社会与人文事件,各个系列 都冠有诗意的标题,把其中的一幅幅作品串在一起。有些标题读来浪漫,如《万水千山都是 情》和《回家》;有些爽朗幽默,如《带着西瓜去旅行》、《嗯、是》和《不用谢》。画中的各 种动物、尤其是鸡群、解放军战士、空姐、风景如画的乡村和静物等突出了画面的灵光。叙 事如暗流在画作中交织起地点、环境、实体与众生相,组合多样,规模不一,画技精湛。段 建宇的画作不仅总能喂饱眼睛,且在她的幻想世界中,每一元素及多个单一元素的并置都如 此逼真,以至我们逐渐清晰地意识到现实可以比幻想更奇怪。这些作品也体现出艺术家生动、 澄澈的想象。如她所言:“想象力是万事万物的润滑剂”。
此处用作标题的“醍醐”一词指向微妙、抒情(段建宇)与内省(胡晓媛),其绘画与录像 创作的观念之戏恰由这股智性的强力而生。两人的年龄差异带来了一种社会文化的转变,这 体现在她们所探索的主题与表达的媒介中。段建宇对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、如泡沫般膨胀满 溢的欲望、宏大的野心、崇高的理想及常导致失败的固有弱点很感兴趣;而与之相反,胡晓 媛把艺术作为一种自我检视的方式,一种目标明确、充满情感的存在;为存在而作为存在的 理由,为假使存在没有理由,则存在会沦为虚无徒劳之空。胡晓媛的成长经历基本未受意识 形态的“政治”影响,但却被主导中国“和平崛起”时至今日世界地位的各种经济和国际主 义政治所包围。随着互联网作为信息平台的普及与出国旅行的便捷,她这一代人相较其长辈, 对国际世界有着更广泛丰富的熟稔了解。她是家里的掌上明珠,早熟、自信,有一点点不安全感,但思想意志独立。她乐于做个人主义者,理直气壮地挑战当今中国的“艺术”概念, 挑战艺术之为一个价值体系、一个视觉化解读世界的过程、一个实在的物。她近期创作的视 频装置不断弱化解读作品的过程:我们作为观者的所见就叙事或形式而言模糊不清。作品的 内容被刻意处理为尽可能的难以辨认,胡晓媛以此邀请我们逐渐体会“观看”这一行为本身。 其作品聚焦于在“自我”的范畴之内所能发生与体验的一切,仅仅依仗观者自身的观感来浏 览并理解他/她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。
段建宇和胡晓媛的艺术创作分列于情感光谱的两端。从而《醍醐》并非一场关于女性艺术家 的展览:两位艺术家都为女性,然而其创作却丝毫不带“弱势”性别的痕迹。因而展览标题 一方面暗指当今艺术世界女性艺术家风生水起的境况,而另一方面它也直接点出了段建宇和 胡晓媛艺术创作的简洁意义与持久共鸣。
策展人简介 凯伦史密斯是一位英国的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,精于研究后毛泽东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, 曾为多份刊物及展览特刊撰写文章,并为多位艺术家撰写专著,包括马轲、史金淞、贾蔼力 等。同时著有多本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现状及其历史的著作,其中有《发光体1号:亲历中国 当代艺术现场》(世界图书出版公司/香港商务出版社 2012)、Nine Lives: The Birth of Avant-Garde Art in New China (Scalo, 2006, Timezone 8 /东八, 2008),以及即将面世的全新作 品Bang to Boom: Chinese Art in the 1990s。 历年来她曾策划多项展览,包括在利物浦的泰特美术馆的The Real Thing (2007)、在德国 Kunstmuseum Wolfsburg 的《国人:中国当代摄影和录像艺术》(2004),以及在北京今日美术 馆举行的《目耳计划》(2009), 站台中国的《微妙》(2008),以及众多艺术家包括艾未未, 刘小东,徐若涛,贾蔼力的个展。2012年8月份,凯伦任西安华侨村等待艺术美术馆执行馆长, 本美术馆2013开幕.她在1992年来到中国后,一直定居北京。
艺术家简介 段建宇 段建宇 段建宇 段建宇 出生于 1970 年,现生活和工作于广州。她的笔触,色彩,很奇怪地把我们引向一个说不清 楚的、有点恼人的境地,她的画唤起我们意识中一个日常生活无法触及的边界,但又如此准 确地唤起了我们在当代中国生活的感觉:活力四射、俗气四溢,也许,挥之不去的“俗气” 本来就是我们在追逐现代性过程中的结晶。 段建宇的绘画作品受邀参与的展览包括:开放的肖像,民生美术馆,上海,2012;“怀念” 中日韩当代艺术展,首尔文化中心,2011;中国中国中国!塞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,英国, 2009 ;向后殖民说再见,第三届广州三年展,广东美术馆,广州,2008;中国欢迎你—欲望, 斗争,新身份,格拉茨艺术馆, 格拉茨,2007;拾发,Para-Site 艺术空间,香港,2006; 广东快车—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,2003;暂停—光州双年展,光州,2002;等。段建宇也 是 2010 年中国当代艺术奖(CCAA)最佳艺术家奖的获得者。
胡晓媛 胡晓媛的作品有着一种细腻到近乎偏执的对完美形式的追求,在她的装置和绘画中,对艺术 的重新审视以较为具象的方式被表达,从关于意义和概念的辨证里抽离出来,联系着她从日 常事物中获得的微妙体验。初期创作如《我的》(2004)、《送不出去的信物》(2005-2006)、 以及获邀参加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的《那时光》(2006) 等均制作复杂,所选取的材料如 头发、旧布、盲文等本身往往具有丰富的情感指代,以抒发个人意志为主;从 2008 年的《静 音》、《夏至》和《木》系列开始,她有意识地与之前的创作方式拉开距离,重新审视物与形 之间的关系,进入到对语言形式的冷静探索和反复实验中。及至个展“胡晓媛”(北京公社, 2010 )时期的录像装置系列,她的视觉表达趋于成熟和轻松,呈现出更加明确的个人风格。 胡晓媛 1977 年出生于哈尔滨,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。她曾受邀参加过的重要展览包括“麻 将:乌利希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展”(瑞士,2005)、第十二届卡塞尔文献展(德国,2007) 以及第二届新美术馆三年展(纽约,2012),是当下最受关注的中国年轻艺术家之一。
一 | 二 | 三 | 四 | 五 | 六 | 日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1 | ||||||
2 | 3 | 4 | 5 | 6 | 7 | 8 |
9 | 10 | 11 | 12 | 13 | 14 | 15 |
16 | 17 | 18 | 19 | 20 | 21 | 22 |
23 | 24 | 25 | 26 | 27 | 28 | 29 |
30 |
看画展